|
|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发布日期:2021-02-26发布人:愚公移山干部学院浏览次数:307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中新发展理念贯穿始终。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的主题也是《坚定自觉贯彻新发展理念,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作为引领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是新发展阶段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因此,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引领“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和核心。 新发展理念是新发展阶段的历史要求。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深刻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清晰总结国内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时地提出了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充分认清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是新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从国际上看,第三次产业革命正在加速重塑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出台各种新的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投入、抢夺人才,力求占据科技和产业革命高地。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正在加速发展,商品大流通、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资本大重组、技术大发展、人员大流动,形成了包括越来越多国家的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世界多极化正在深入发展,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金砖+”、二十国集团峰会等代表新兴经济体的国际组织在世界发挥着愈来愈大的影响力。但同时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大规模传染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也在不断扩散,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从国内看,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开始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机遇期:由加快速度的机遇变为加快转型的机遇,由扩张规模的机遇变为提高质量的机遇,在这种关键时期我们需要新的发展理念作为引领,从而实现新的发展跨越。 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形态。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永恒主题,社会发展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之所以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程,靠的就是发展。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所以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是我国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新的发展理念来引领,所以,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时代发展和我国现实状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充分运用了马克思总体性方法,遵循了唯物论的根本要求,体现了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人本观,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瞻性要求,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又能够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现实形态。 新发展理念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原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换到新时代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新时代主要矛盾应该如何破解,这就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克服和消除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满足民众的各种美好生活的需要。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激发新动能,增强新动力,顺利实现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的转变的核心,是消除和改变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关键要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只有通过创新发展,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提升发展的质量,从而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协调发展,既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又是发展的手段,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新时代的协调发展,就是要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超越原来我们国家相对低生产发展水平基础上的不平衡。绿色发展主要解决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通过绿色发展,一方面,可以转变严重污染环境,大量浪费资源的经济发展方式,选择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点,有效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另一方面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让民众生活在更加宜居更加舒适的环境中,生活更加美好。开放发展,可以推动全球贸易加速、投资更加自由化便利化,消除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平衡、不充分。共享发展,即通过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财富,让全民共享。因此,新时代,要想更好地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要大力践行新发展理念。 【作者单位:中共济源市委党校(愚公移山干部学院)法律教研室,本文原载《济源日报》2021年2月23日第三版】 |
主办单位:中共济源市委党校 | 愚公移山精神教育基地 | 济源行政学院 | 济源市社会主义学院
地址:济源市济渎大街与沁园路交叉口东南400米 办公电话:0391-8328000 培训预约:0391-8328777 邮编:459000 豫ICP备2022022540号-2 举报投诉 |